汪丽芬 朱岩 张旭升 孙伟明
小熊猫(Ailurus fulgens )是喜马拉雅一横断山脉特有的珍稀动物,为中国Ι级保护动物。小熊猫与大熊猫同属高度特化的素食性肉食动物,在地理分布、生理结构、行为生态等方面表现极为相似,在分类、生态等领域有重要研究价值。目前,对小熊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饲养繁殖、育幼、生理生化指标测定、疾病治疗等方面,有关行为训练报道较少。
1 研究动物
杭州动物园内饲养的4只小熊猫(3♀1♂),呼名 分别为"雄雄’’、"齐齐”、“文文”、“杭杭’’,年龄(6 ~ 8岁)。
9:00、15:00喂食2次。先喂牛奶稀饭,再喂苹果、红萝卜、竹笋。训练在喂食过程中进行,喂饲小熊猫最爱吃的食物,牛奶稀饭和苹果。苹果依据训练的项目和小熊猫对训练的反应切成不同大小。
2 行为训练过程
2. 1 肌注
2.1.1 与小熊猫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(用时约7d, 个体间差异不大)。刚开始训练小熊猫时,试图靠近正吃稀饭的小熊猫比较困难,它们会移动身体、扭头观望,甚至张嘴恐吓,胆小的小熊猫甚至不敢吃稀饭。因而与它们保持有一定的距离,静静地看着它们吃稀饭,小熊猫警惕性较高,边吃稀饭边抬头观察是否安全。经过7d的接触,小熊猫警惕性降低,能安心地吃稀饭。
2. 1. 2 接触并抚摸小熊猫(约6d,个体间差异不大)。 认为从小熊猫身体后部开始接触较安全,但是一靠近其身体后部,它们就躲闪。小熊猫似乎在吃稀饭时面对着训练者才有安全感,又因盛稀饭的碗(Φ=22cm)限制了小熊猫头部的移动范围,因而正面接触小熊猫头顶部显得相对容易。刚接触小熊猫头部时,它们会拖着碗,边拖边吃边往后退,有时也会打翻碗。小熊猫后退到障碍物还盲退,此时后退范围几乎没有,试着接触并抚摸小熊猫头部,在此过程中始终注视小熊猫的举动防止被锋利爪子抓伤。抚摸头部无抗拒后抚摸范围逐步往后移至臀部。
2.1.3 拉出小熊猫后腿(约8d,个体间差异不大)。拉出后腿行动变拙有类似保定作用。在抚摸小熊猫无抗拒后,用棍子触碰腿部,小熊猫对棍子触碰无抗拒后,抚摸背部的同时,试着用手拉起后腿。起初拉起小熊猫后腿时,小熊猫晓腿移动。经过几天的强化,拉出小熊猫后腿后其能保持一定姿势吃稀饭。
2.1.4 小熊猫臀部触碰、肌注(约11d,个体间差异不大)。用手指触碰臀部且力度逐渐加大,之后渐进式采用无针头的注射器、针头尖端去掉的钝针注射器、尖针注射器触碰。接着,用酒精棉球擦拭臀部,使小熊猫熟知皮肤接触酒精后的感觉。之后,给小熊猫注射生理盐水探查训练效果。
2.2 采血
2. 2. 1 触摸小熊猫胫骨部位(1d,个体间差异不大)。 拉出小熊猫后腿,触摸胫骨部位,且该动作尽量持续整个吃稀饭的过程,为采血准备充足时间。
2.2.2 在小熊猫后肢上扎紧止血带(8d,个体间差异不大)。先试着用拇指、食指围握后肢上部,类似止血带作用。然后采用止血带,先让小熊猫熟悉陌生物品止血带后,在后肢上扎止血带,扎紧力度逐渐加大。
2.2.3 摸小熊猫血管、采血(训练最快的用时11d, 个体间有差异)。体会触摸血管的感觉,摸寻小熊猫血管。血管处剪毛,于血管处擦拭酒精棉球。钝针头轻触血管,针头刺入血管采血。
2.3 体温测定
2.3.1 手提拉小熊猫尾巴(训练最快的用时10d,个体间有差异)。手提拉小熊猫尾巴使之往上微翘,便于体温计插入。该步骤在小熊猫采食牛奶稀饭期间较易完成,小熊猫反抗不大。但在喂食苹果时提拉小熊猫尾巴,它们会抗拒,经一星期的尾巴提拉,小熊猫能对该动作不再反抗或稍微移动下。
2.3.2 体温计触碰、插入肛门(5d,个体间差异不大)。体温计刚触碰肛门时,小熊猫会躲闪但不强烈。2d后,小熊猫虽躲闪但体温计能勉强插入肛门。一星期后,体温计触碰小熊猫肛门轻微移动,能顺利插入肛门。
2.4 心率测定
2.4.1 手触摸小熊猫左侧腹部(3d,个体间差异不大)。在小熊猫采食稀饭时,手触摸其左侧腹部,起初小熊猫会躲闪,边挪动身体边吃稀饭。
2.4.2 熟悉听诊器(Id,个体间差异不大)。小熊猫对陌生物品及其发出的响声很敏感。第一天,听诊器对小熊猫来说是个陌生的物品,听诊器一靠近,胆小的小熊猫就跑开,第二天小熊猫就意识到了听诊器对自己没有威胁。
2.4.3 测定心率(2d,个体间差异不大)。当小熊猫熟悉了听诊器,习惯了听诊器触压其左侧腹部,可以进行心率测定。
2.5 称量
体重称量用具为一无盖的箱子。给予口令“进”, 让小熊猫站在箱子上或蹲在箱子里。
2.5.1 熟悉箱子(1 d,个体间差异不大)。体重称量训 练开始前将箱子放入小熊猫笼舍。
2.5.2 目标棒把小熊猫定位在箱子边(1d,个体间差异不大)。移动目标棒,使小熊猫靠近箱子。此时,小熊猫对“进”口令毫无反应,只知道用鼻子触碰目标棒,起初触碰后也给予苹果奖励。
2.5.3 小熊猫站在箱子上或进入箱子里(训练最快的用时9d,个体间有差异)。将小熊猫引到箱子边,但不给予苹果奖励。小熊猫前肢踏进箱子立即按响片给予苹果奖励。接着,等小熊猫的四肢都进入箱子再按响片给 予奖励,不断完善小熊猫进箱子的过程。
2.5.4 将电子秤放在箱子下面(1d)。电子秤也有个熟悉的过程,特别是红色数字的跳动,“文文”都不敢靠近。几天的接触小熊猫不再认为电子砰是个危险物品,安心进入箱子,进行体重称量。
2. 6 眼睛检查
竖立箱子,让小熊猫前肢趴在箱子上,方便小熊猫抬起头部进行眼睛检查,或者扒在训练者腿上。眼睛检查主要是翻小熊猫眼皮观察是否有眼线虫。训练在喂食苹果中进行。
2.6.1 手触碰小熊猫眼睛(2d)。手触碰小熊猫眼睛后即按响片给予苹果奖励。起初,小熊猫会用前爪推开训练者的手。
2. 6.2 手翻小熊猫眼皮(个体间差异大)。手翻小熊猫 眼皮,它们会用前爪推开训练者。9d后,小熊猫虽有推开训练者的意向但不反抗,“雄雄”、“齐齐”能翻眼皮检查眼睛。7d后,“杭杭”也能进行眼睛检查。“文文”生性胆小,加之眼睛周围的脸部有多次发炎病史, 训练用了35 d才接受眼睛检查。
2.6.3 硼酸冲洗眼睛,棉签粘取眼线虫(7d)。“雄雄”、“齐齐”有眼线虫,用硼酸冲洗其眼睛,并能用棉签取出部分眼线虫,但是只有1条眼线虫时很难将其取 出。
3 行为训练结果
通过1a时间的训练,小熊猫能在无保定情况下主动配合完成肌注、采血、体温测定、心率测定、称重和眼睛检查。
4 讨论
4. 1 行为训练的优势
人为物理保定对动物产生应激较大,麻醉增加动物自身的安全风险。在动物疾病治疗过程中,经过训练的动物无需保定,减少应激的同时也有利于疾病恢复。医疗训练的过程也增进人与动物的感情,建立了人和动物的和谐关系。
4.2 训练过程高度集中
训练者在保护自身安全的同时要克服恐惧心理。当人的行为违背动物的意愿时,动物首先会给予警示而不是攻击。因而在训练过程中只要高度关注动物的一举一动,被动物抓伤、咬伤的风险就会降低。
4.3 训练因个体而异
动物因个体差异,对陌生物品的敏感度也不同,对训练的反应与接受程度也各异。因而,最好根据训练过程中动物的实际反应情况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。
4.4 训练者应有爱心与耐心
动物训练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有爱心与耐心。训练者与动物间进行的是无言语的沟通,因而让动物领会训练者的意图并非易事,因而动物训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,要有爱心与耐心,动物表现不耐烦时,即刻停止训练。
上一篇:金刚鹦鹉的行为训练
下一篇:动物训练——动物训练的概念